2020年的暑期活动来得比往年更难一些,要顾及要考量要克服的因素实在太多太多,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缺乏足够的志愿者。
从1月初开始的新冠疫情,本来以为至少在国内已经被成功驯服、控制住了,正当人们感觉生活日益正常起来时,病毒似乎又有卷土重来之势,先是北京,然后是东北的大连和西北的乌鲁木齐,开始出现本地传播,让人们刚刚放下的心又紧张起来。对于健康安全的担心使得很多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和聚集,而志愿活动却经常要外出服务人群,如果不是“真爱”,又有谁会愿意冒着酷暑和被感染的风险,奔波往返遥远的上海郊区,为素不相识的人群提供无偿服务呢?
忧道“快乐暑期”系列活动得以顺利开展,要感谢我们众多的志愿者家庭。这些家庭的父母都是忧道的资深活跃志愿者,他们的孩子在家庭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中渐渐长大。这些后浪们,这些在父母志愿服务精神熏陶下成长的孩子们,超越父母,站到了志愿服务的第一线,成了本次“快乐暑期”系列活动的中坚力量。
这两位志愿者是何臻逸、何彗喆兄妹,从“快乐暑期”活动一开始就负责牧笛课。本周因为有新的志愿者加入,学习牧笛的儿童根据年龄分为大班和小班,他们负责指导年龄大一些的小朋友。他们的母亲李婉琼也是忧道的资深“真爱”志愿者,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志愿服务意识和能力,母亲每次开车一个多小时送他们来服务,然后退在一边,把舞台全权交给兄妹俩,让他们自由发挥,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组织课程,维持课堂秩序,与孩子们互动交流。
本周新加入的志愿者是一对母女,负责牧笛课程中的小班。母亲赵美仪,女儿郑海铧(13岁),都是资深“真爱”志愿者,具有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,曾多次前往山东、山西、黄山支教。
虽然面对的是年龄较小的儿童,但是母女二人配合默契,悉心教导,一板一眼都能看出多年支教经验的厚重积累与沉淀。
这是另一位忧道资深“真爱”志愿者—陈莲英女士。当听说“快乐暑期”周五班的孩子年龄偏幼小,需要更多的志愿者服务时,当即自告奋勇和丈夫一起来帮忙,陪着孩子们一起玩彩色“泥巴”(超轻粘土)!
忧道衷心感谢这些志愿者家庭,因你们的参与,上海更温暖!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志愿服务精神的DNA就这样由父母有意识地传给了下一代,长江后浪推前浪,我们城市的未来,令人期待!